杨洋
(1) 个人基本信息:
大连海事大学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。2018年前往英国卡迪夫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交换,攻读第二个学士学位。2020年获伦敦大学学院、伦敦政治经济学院、香港科技大学等学校的offer,选择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与管理学硕士学位。
(学校主楼) (校内行车道和学生宿舍)
(宿舍对面的教堂) (宿舍旁边的公园)
(2) 留学关键词:
跳出舒适区,争取自由度(选择权)
(3) 留学最大的收获:
谈起留学的最大收获,她沉思了一下,“眼界更加广阔了,所以看待事情愈发包容了…对了,还有对英国教育体系的了解更深刻了——英国课堂讲的很开放,同样的课题会给你很多研究者的方法和结论,有可能截然相反,但是也没有告知对错,需要自己课下去研读论文,自行判断,考试的时候言之有理即可,是真的没有标准答案,及格和优秀之间的尺度挺难拿捏的(笑)。但这样的环境下,我觉得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的”。
(商学院教学楼1) (商学院教学楼2) (研讨课)
(4) 留学期间最满意的成就:
她觉得留学期间最满意的成就,是不盲从,选择不断跳出舒适区去适应新的环境,整合新环境下的资源,去尝试很多之前没有机会做的事情:比如作为极少数的亚裔学生出任卡迪夫大学商学院学生大使(Student Ambassador),参与商学院开放日宣讲、录取信息汇总、纪念品设计等招生宣传工作;也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举办的新兴市场论坛,聆听各界领军人物的前沿分享,与世界各高校的学生代表进行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;最后一年硬着头皮(难度高+新课,所以选的人寥寥无几)选了学院学术大牛的经济统计课,获得参与英国国家统计局实践项目的机会。所以,你只要敢迈出去,卡迪夫大学和校内的教职员工都很愿意给你锻炼能力、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。
(学生大使名牌) (经济论坛) (英国国家统计局)
(5) 留学期间印象最深的场景:
英国的考试制度比较tricky,把考试周放在每个长假期之后,所以假期的玩乐并不能十分放松和尽兴。谈起这个问题,杨洋说是2019年跨年的那天晚上——零点前几分钟从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结束自习走出来,看到公园跨年烟火噗噗地在天际绽开。因为图书馆到她住的这条道路基本上都是学生宿舍,英国和欧洲国家的学生因为家里离得近,大都选择回家跨年,所以空空荡荡的,只有少许车辆驶过。这个时候“每逢佳节必思亲”的孤寂感和临近考试的巨大压力扑面而来,一边看着烟火一边眼泪汪汪地走回宿舍,这个场景确实挺记忆犹新的。
(学期笔记) (卡迪夫大学 体育馆考场) (跨年烟火)
(6) 留学期间和祖国的故事:
2019年10月,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上映,卡迪夫的华人和留学生们都在找英国放映这部电影的影院,期望感受这份与祖国“一刻也不能分割”的喜悦和“无论我走到哪里,都流出一首赞歌”的自豪。她说,影院里座无虚席,一眼望去还有几个外国人,大家在影院欢呼,观影结束后一起合唱片尾曲,这一切都太美好了,感觉心在那一瞬间被填得满满的。恰巧在观影后一周,她参与了音乐学院举办的午餐会,偶然哼唱了《我和我的祖国》这首歌,优美的旋律吸引来了一群音乐专业的学生,她一边解释歌词的意思,一边教他们唱,“体会到文化输出的使命感了”,她笑着说。此外,逢年过节,她也喜欢张罗着给室友们做饭,“通过聚餐的契机,与她们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,因为自己放在多元国籍的寝室里面,就是一张活名片嘛,我很愿意分享,她们也非常乐意学习和了解”。
(我和我的祖国 电影) (音乐学院午餐会 教学)
(鼠年除夕 吃年夜饭) (外国室友为鼠年做的“手抄报”)
(7) 留学期间和外国朋友的故事
杨洋说,她很感恩高中和大学充实的英语学习,这让她非常快地适应在英国的生活。她的室友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,日常总会一起参加校内外的各大活动(比如冬季限定游园会、音乐会、社团日等)、周末约野餐、电影、brunch或者运动,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质让他们有许多新鲜的话题可以聊,她觉得非常充实,也很愉悦。在专业的学习中,也有许多小组作业需要进行数次头脑风暴合作完成,“外国同学也挺多free-rider的,但‘沟通’这个词的效用不分国界,只要愿意去主动交流,结果总是让人满意的”。她认为,信息不对称是互相的,这种不对称是“误解”的很重要原因,无论是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还是她自己对不同国家的认知,在一次次互动中不断打破层层“围墙”,这种感觉十分美妙。“当然,文化的差异还是存在的,我每次在他们聊起诸如“童年看的动画片”、“宗教信仰”之类的话题时只能含笑点头,因为确实缺乏‘相识一笑’的文化根基和默契”,她笑着说。
(冬季游园会摩天轮) (每周二的音乐会)
(羽毛球馆) (冬季游园会)
(室友们的合唱团演出后台) (与室友们)
(准备出门周末骑行) (与朋友冬季游园) (宿舍内合影)